巨型中学在校生超大学 是“政绩工程”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

巨型中学在校生超大学 是“政绩工程”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


来源:燕赵都市报  文章作者:刘岚

学校规模越大,教育内涵可能会越简单,统一的教学模式会使思维更趋单一。

学校规模越大,教育内涵可能会越简单,统一的教学模式会使思维更趋单一。

  随着高考的结束,各高中的升学率尤其升入名校的比例,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在高考中屡创佳绩的“巨型学校”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在有些人士看来,巨型中学集中了优质教学资源,当地政府也往往把巨型中学作为“政绩工程”从各方面重点照顾,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势必会给其他学校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导致教育生态的恶化。

  也有观点认为,巨型中学恰恰是迎合了市场需求,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是给了更多孩子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教育界专家、学者及多年关注教育的媒体人士,共话“巨型学校”的是非喜忧。

  问题

  学校规模越大教育内涵或更简单

  按照惯常标准,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人一般就算是超大中学,超过5000人即为巨型中学。当下,巨型中学并不鲜见,全高中的比较多,在校生动辄上万人,比不少大学规模还大。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康健去过一些巨型学校,在他看来,管理和安全是巨型学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课间操时候,音乐一响,忽然间冒出一万多人。”康健当过8年中学校长,他说,这样的学校他肯定不敢接,如此庞大的“体量”,不谈教育教学管理,仅校园安全一项,就防不胜防,甚至全校性的学生活动都难以开展。

  要把这么多的学生都管住,不出问题,应该怎么办?康健说:“势必要实行高度封闭化、集权化、规范化的管理。学校运行完全靠文本来指挥,标准化教学、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管理。学校就像一所加工厂,在既定的程序上运转,学生按照统一模式规模化生产出来。”

  “学校规模越大,教育内涵可能会越简单,统一的教学模式造成的文化同质性会使思维更趋单一”,康健对趋于同质化的高中教育充满了担忧。

  巨型学校势必会造成生源垄断

  而忧虑还不仅局限于此。超大规模学校作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反面教材,给当地教育生态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巨型中学大多是从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发展起来的,原本就享有本地优质的师生资源,随着规模扩大,除了本地高质量学生之外,触角还不断向外延伸,对全省甚至省外的优质生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有关人士看来,维系巨型学校高考神话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好的生源。“本该属于我们学校的生源都被市里和县一中层层掐尖挖走了,留下的好生源寥寥无几。”河北某县二中的魏老师介绍,近两年他所在的学校,每个班仅有两三个学生能上二本线,而前些年重点学校招生规模不大、生源大战没有如此严重时,一个班至少能有十来个人考上二本。“高考成绩越不好,就越难招生,生源的严重不足已经让学校面临了生存危机。”

  抢生源已经成为很多高中老师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中考成绩一公布,老师们就紧盯着各校高分考生,打电话,去家访。”石家庄某重点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老师为了“抢”到一名好学生,曾去学生家里拜访过三次,而同时另外三四所高中的老师也都在争取这一生源。

  尽管不得不参与到抢生源的大战,但该老师坦言,巨型中学对生源的垄断确实让下面的中学越来越丧失竞争力。“其实老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太大差别,苗子好,老师教学就会更有动力,生源差,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影响,如此下去,便会形成恶性循环,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生源不断萎缩,优秀教师也会慢慢向上流动,最后可能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成就了一两所巨型学校,但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却被破坏。”

  探因

  巨型学校满足了谁的需求?

  “巨型中学”被很多人质疑和诟病,但却没有因此受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巨型学校满足了谁的需求?建巨型学校背后的动因又究竟是什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康健教授认为,巨型学校的兴起是政绩和利益的共同驱动。地方政府是巨型中学的始作俑者,巨型学校所带来的升学率光环,满足了政府的政绩需要,而扩建、新建巨型学校不仅可争取国家财政拨款,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商业、地产,甚至有些巨型学校已经支撑了一方经济。而就学校来讲,扩建后实现规模办学,可以通过招收择校生收取各种费用,实现创收。

  对于“政绩说”,石家庄某县一所中学的老师并不认同,“很多所谓的超级中学,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如此庞大的规模,因为学校管理和教学好,升学率高,周边学生慕名而来,所以生源充足,慢慢地就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之后政府自然会在投入和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些是后来水到渠成的事情,并非最初就有很多的行政干预,就抱着政绩等功利目的。”

  与此观点类似,不少人认同巨型学校是迎合了市场需求,它满足了社会民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北师大一位研究生,来自安徽一贫困县,曾就读于当地一所巨型中学,“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巨型中学找到了最适合高考选拔方式的路径,让学生有机会考上更好的大学。”

  该同学认为:“从局外人的角度可以对巨型中学进行批判,但身在其中就不能轻易否定,我最好的三年青春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它给了太多人为梦想而虔诚奋斗的力量,你说它是错的,我心理会崩溃。”

  巨型学校是应试教育的必然?

  在对巨型学校的是非界定中,很多人存在纠结和矛盾,其中也包括巨型学校的受益者。

  北京一位关注教育多年的媒体人士坦言,作为旁观者,能列数出巨型学校的很多弊端,但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把孩子送到升学率偏低、学校规模小、小班教学的地方还是送他到升学率高的巨型学校?不敢说百分之百,至少绝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后者。教育这种公共产品是一次性的,没有办法试错。

  在河北省一所巨型高中的贴吧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条留言,留言中家长坦言做名校孩子家长不易,但又觉得多了份坦然和期待:“在这样的学校,让家长看到了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希望。尽管这种坦然背负着太多的无奈,这种期待多了些急功近利般的色彩。但无奈更多映衬着当今中国教育的结局,急功近利则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实。在现实当中,孩子和家长只是一群布偶,随人起舞,又不得不随人起舞。”

  高中教育是否已经背离了办学的宗旨?这恰恰与对高中教学的评价标准有关。在现实环境下,评价标准单一而片面,一个高中的好坏,几乎都是用高考成绩甚至是考入名校的学生数量来说话。

  人们可以谴责以成绩为目标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但对于某些个体而言,这确实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是被掐尖来到市里学校的,因为家庭贫困,既不用交择校费,还有困难生补助”,河北一名考生说他的高考成绩比他所在县的最高分还高,“如果我在县中上学肯定也能考上大学,但估计不会考这么高分。”

  对于他来说,高考不只是一场考试,可以说是命运转折的岔口,巨型中学的掐尖招生给了他机会,因为“高手对决激发了我更大的潜力”。“应试教育存在,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超级中学也势必会存在”,另有一位家长也发表了这样的感慨,不要一味谴责巨型学校的弊端,要批评,请批评当前的体制,而不是体制的受害者,甚至一些巨型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也都是不得已的选择,谁愿意承担如此大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如果高考制度改变,大学招生标准不再单一,孩子们升学的渠道多元,高中教育自然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问策

  不要止于探讨 改变需要行动

  在一些人看来,只要应试教育存在,巨型中学也势必会存在,而巨型中学又是否必然强化“应试教育”,破坏学校发展的多样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在追求升学率的现实之下,今天你把现有的巨型中学拆分,市场的需求是不是仍旧会让新的“垄断”出现?

  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真的无解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详老师认为,目前,巨型学校主要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冲刺”,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重点还是以“考试”和“升学”为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对巨型学校给予更多的批判,因为这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资源必然趋向于集中和垄断。

  当市场调节失灵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的出现,本身承担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打破垄断和承担必要的公共利益行使。而目前,很大程度上政府与垄断站到了天秤的同一边。“要解决教育生态的恶化,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看来,良好的教育生态必须由政府来营造,现代教育制度,公平是前提,我们是公平下的效益,公平下的质量,这个是不可能改变的原则。

  对于目前巨型学校造成的资源垄断,决策层面要出台相关政策甚至通过立法来限定学校规模,从师生比、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都要有规定和依据。

  另外,应该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包括资金投入和师生资源等,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据晋中地区的一位毕业生介绍,晋中市把优质高中的录取指标大部分均衡下放到初中学校,该地不存在巨型学校,班级按电脑排位,不划分快慢班,教师在优势学校和劣势学校间流动,该地区整体升学率现在是在逐渐提高。

  对巨型学校的是非,并非近日才被关注和探讨,学界以及公众的共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事情并不会因为公众的理性认知而朝着良性的方向自动改变,有关人士认为,如何变成制度性安排,才是当务之急。(记者 刘岚 实习生 刘欣 秦秋朵)


·上一篇文章:小升初“牛孩”来不及骄傲已入高层次焦虑
·下一篇文章:“慈母多败儿”以爱的名义培养犯罪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sikao/127181124193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