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

黄质夫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本停止。1939年9月,黄先生辞去湖南农业改进所技师兼榆树湾沅芷恳区主任的职务后,受聘担任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校址在青岩镇)。黄质夫坚持乡村师范应当办在乡村,贵州乡师更应办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的主张,他的设想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广西、湖南的苗侗聚居地区的榕江县创建新校。1940年初,贵阳乡村师范学校迁至榕江后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直接领导。黄质夫在榕江国师五年多,为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使迁校前仅有4个年级150多名学生的学校,扩大为最多时有16个班级,近千名学生,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国师在校学生占全省在校师范生的40%),而且主要招收的是少数民族子弟,成为当时全国乡村师范的模范,建校时的榕江县城连公路都不通,县城只有二所小学。以上经历说明,黄质夫从28岁到49岁,孜孜不倦地在四所乡村师范担任校长近20年,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参与了20世纪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性工作,而且在乡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上颇具建树,对乡村师范学校教学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黄质夫亲自制定的乡师教学计划,编写的乡师教材,出版的有关乡村师范教育的论著,如《中国乡村的现状和乡村师范生的责任》、《栖霞乡师课程概要》、《服务乡教八年之自省》、《实践的师范教育》、《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等,完善和发展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2006年2月28日,教育部长周济认为,缩小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这说明,黄先生的许多主张依然是今天培养教师的经典。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被尘封,并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民族的损失,国家的损失。
黄质夫先生亲近乡民的一生告诉我们,既然在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时,都能培养出黄质夫这样的人物,这就说明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拥有自我发展,自我向善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往往被尘封、被遏塞。这正是:“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12章24节)这里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麦子成长要有土地,乡师校长得有工作平台。黄质夫先生1953年失去了工作,1963年去世。
 当笔者回顾了这些历史事实后,建议把陶行知的弟子们列入陶行知研究范围,让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回归现实生活。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晏阳初
·下一篇文章:夏丏尊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jiayu/0852901848103.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