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教育 >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传统文化礼仪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称谓与座次礼仪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称谓

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交礼仪中,在称谓上具有尊人卑己、交际礼节中的亲属化等特点。所谓尊人卑己,就是在与对方交谈时,对对方总是处处尊重,使用敬词,把自己贬低,使用谦词。如称对方的家人都用“令”,具有“美善”之意。如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对方的兄弟“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令郎、令爱”。而称自己的家人则都为“家”,“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自己的儿女则要贬低为“小女,犬子”。对方的配偶是“尊夫人”,自己的配偶是“贱内、拙荆”。

对方若是比自己大,则是带姓尊为“某兄”,自己是小弟;若对方比自己小,则称为“贤弟”,自己是“愚兄”。对于初次见面的平辈人一般都称为“足下”“阁下”,自己是“在下”。

这种尊人卑己的称呼也有讲究,就是尊的是别人,卑的是自己,如果用错了就是笑话,如称别人为“愚兄”,别人的孩子是“犬子,小女”,自己的父亲是“令尊”,配偶是“夫人”都是笑话。为防止出笑话,还有一句口诀叫“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称呼自己的家人长辈加个“家”,小一些的加个“舍”,如“舍弟、舍妹”,而“令”全是称呼别人。

这种尊人卑己的敬词和谦词的用法,不仅体现在称呼上,平时语言上也常用到,称对方的住处为“尊府”,对方的姓名是“尊姓大名”,对方的年龄是“贵庚”,对方的作品是“大作”。而自己的则是“敝处、贱名、贱庚、拙作”。

古人的名字是两个概念,名是名,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在称谓上,君对臣、父对子、师对生要称名,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是管仲的名,“仲父”是对他的尊称;孔子作为老师,称子贡则叫他的名“赐”。而平辈人只能称字,称名就有自高自大之嫌,把自己当做对方的父亲长辈,是极不礼貌的事。像鲍叔牙称管仲为“夷吾”,就是管仲的字;孔子的学生称子贡就为“子贡”。还有诸葛亮称关羽为“云长”,都是称对方的字。

古人在交际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属化,如称传授技艺的为“师父”,同学之间称为“师兄、师弟”;朋友之间的“贤弟”等。连在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的进士之间也以年兄、年弟相称。连皇上也将德高望重的大臣称为“父”,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等。皇帝称臣民为“子民”也有这个意思,而大臣称皇后为“国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座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座次的礼仪也有讲究,一般大堂以南面为尊,朝廷和学堂都是这样的,君王坐北朝南,所以叫“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拜,因此叫“北面称臣”;学堂里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在家庭中,举办宴席时,则是以东面为尊。在今天一些保持古风的乡间,在结婚典礼后的宴席上,首座的东面位子最大,要让给舅舅坐。就是平时宴请客人,东座都要留给客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辈。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一场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的室内还是东面为尊,但项羽却自己坐在东面,让刘邦坐在北面,显示了项羽目中无人的狂妄。

东汉到唐宋,随着官职以左为大,座次也开始由东面为尊改为以左面为尊。这样的座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安排座次时,都是将客人安在左边,右边是晚辈作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做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对于到别人家做客的礼仪也多有讲究。从进门开始一直到吃饭都有整套的礼仪。

《礼记》中有“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屐,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指的到人家做客,未进门先要发出声响,让屋里知道,不可以悄无声息地走到门前。

进门之后,还要“视必下”,不能目光朝上,这样给人趾高气扬的感觉,也不能四处张望,这也是不礼貌。如果主人的门开着,进去之后还要让门开着,不能关上,如果关着,进门之后就要关上,但不能关太紧,要准备还有后来者进门。

在与主人交谈时,首先要正襟危坐,要坐的端正,不能将双臂张开,要将衣服整理好坐下。与人交谈时不能侧着耳朵听,不能大声回应,也不看盯着一样物体凝视,这都不礼貌。听别人说话一定要挺直上身,以表敬意。回答问题要干脆,不能慢条斯理。有时在长辈说话时,不可以摇扇子、弹琴、抠指甲,这些行为都对人不敬。




上一篇传统文化礼仪篇:跆拳道的礼仪

下一篇传统文化礼仪篇:从礼仪看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