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歌德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他这一生的努力追求,至终识得人永不可能自比为神的谦卑,却仍自强不息,而得到上帝的恩宠。

浮士德故事就在这里结束。

 

◤浮士德精神◢

  歌德的作品一样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识。
但歌德并没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当成最终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炼。

  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

  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

  最终,人的获救,不是因着努力获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怜悯慈爱伸手接纳这些认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

  所以浮士德说:「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

  「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沉默。」

  「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

  歌德比托尔斯泰更往前走一步,在人生一切经验,不管是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一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谦逊」。

  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透过恩宠与至善的上帝相遇。

  经历过英雄大起大落、自由平等理想成为暴民政治的笑谈的时代,歌德沈淀自我反省历史,能不落入虚无,反而写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与最终的上帝恩宠,未尝不是从一个伟大时代中洞见自我实现的真意。

  反观托尔斯泰的「复活」,他无法跳脱历史十字路口的困境,做出清楚明朗的历史判断,因而下笔竭力的自我说服、或说服别人,这或许可说是他不如歌德幸运之处;但他对人性观照的处理,竟然也受限时代困局,无法看出人性的复杂深度,造成好人坏人过于简单的分析,而他的结尾企图给的答案,比之小说内容对整体社会的控诉,也十分贫弱,这就应当是他不如歌德之处了。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弗兰西斯·培根
·下一篇文章:人生格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zuoyouming/09261318297918.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