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皆画卷——聚焦第54个世界地球日
来源: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父母课) 文章作者:佚名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一山一水皆画卷——聚焦第54个世界地球日 新华社记者张华迎、水金辰、赵珮然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主场活动当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一山一水间,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卷正在展开。 珍爱地球 绘就美丽画卷 一群水鸟在滩涂上嬉戏觅食,一行白鹭在空中展翅翱翔……清晨时分,走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声。 闽江河口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也是迁徙水鸟重要驿站地、越冬地和燕鸥类重要繁殖区。“运气好的话,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恰逢周末,福州观鸟爱好者杨金便早早约上几位“鸟友”,带上“长枪短炮”来此观鸟。 闽江流域作为全国现有“山水工程”中唯一一个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试点流域,以“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为特色,从陆域延伸至海洋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修复,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一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相关负责人在此间对“中国山水工程”总体情况进行介绍,2016年以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地区支持了5批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过500万公顷,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发展 带来美好生活 “生态越来越好,来越冬的鸟多,游客也越来越多。”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纳帕海湿地的解放村村民孙诺说。纳帕海成为了我国黑鹳种群最大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 候鸟翔集、游人如织的背后与当地实施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密不可分。“让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提升了生活水平,还降低了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促进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赢。”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陈志明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蓝天碧水、青山净土,恢复发展和谐生态带来的不仅是绿色经济效益,还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经过吹瓶、灌装、旋盖、喷码、贴标等程序,一瓶瓶矿泉水缓缓通过自动传送设备,到达包装点进行装箱……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鸾凤乡的福建武夷山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是鸾凤乡武林村村民王顺龙在这里上班的第8个年头。“前几年在外地打工,除去房租、生活费等日常开销,每年所剩无几。”谈及当初返乡就业,现在的王顺龙一脸幸福的笑容,如今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一举多得。 整体修复 促进和谐共生 晨雾未散,滇池绿道已经和晨练的昆明市民一道醒来。 这条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带像一条环抱滇池的翡翠项链,已成为昆明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去处。 湿地增多,污染减少,高原明珠滇池正重新焕发光彩。云南昆明市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建设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带,加大对滇池湖滨区域的保护。滇池湖滨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 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总工程师余仕富介绍,根据各区域开展生态带恢复面积实测,共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3.89万亩。 如今,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也日渐丰富,有水生植物303种、鱼类26种、鸟类139种,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种重新出现,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也再现滇池。 春日暖阳,安徽合肥十八联圩湿地水质清澈,飞鸟翩翩,穿行其间,草丰水美,河汊纵横。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每天都会查看湿地内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情况。 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占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修复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的80%以上。李家政说,在生态修复时注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突出生态要素关联性和发展保护协调性,努力推进巢湖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
·上一篇文章:北京平谷:乡村小学将鼓文化融入美育课程
·下一篇文章:英山教研室在实验小学开展“活力教育”成果分享活动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白禹 |
梁希之 |
曹国厂 |
王先琼 |
李学红 |
佚名 |
林梢青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