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超水平发挥的七大诀窍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四、正确对待难易,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对于一名优秀生,一张试卷中真正的丢分点并不多。所以要想取得高分必须做好两种题:一种是很简单或稍有些难度的题,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对,绝不能失分。在写之前一定要在大脑中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或概括式的答案,在写的时候要每写一步核对一步,保证不能出错,由于只是在大脑中核对,并费不了什么时间,写完后还要再核对一下,这么做起题来虽然有些费时麻烦,但它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答案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甚至达到不用检查的程度。如果真正这样,我们就可以免去要检查的后顾之忧,把全部精力用在啃“硬骨头”上。无后顾之忧,心态就会好,再加上全力以赴,解出难题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地增加,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长。但这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那就是那些简单题与难度并不太大的题一定要做对,要有实足的把握。假如不是这样,而那“硬骨头”又久啃不下,就一定要安排出检查的时间了。否则,可能就会心绪大乱,不仅影响当场的考试,甚至还会影响到下面的考试。
五、正确对待试卷中的难易试题
本来这个内容是与上面有些重复的,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来讲,是因为每次升学考试中总会有些学生在这个方面出问题。不是会做的题做错了就是不太难的题没有做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考试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所致。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都有这么一种情况,对于很简单的题就投入很少的精力,也就是不再认真思考、甚至是不假思索,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态度也就大打折扣。其实,说题简单,是与我们的实力相比较而言的,假如我们在做题时投入了很少的精力,考试处在一种缺少深入思索,认真态度的状态之下,容易的题便会悄悄地升级了,结果犯了所谓“马虎”的毛病而丢分。其实能够把简单的题做对也是一种能力,因为认真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它是不 受题的难与易所左右的。所以,对于易题一定要不骄、不轻视、不马虎,而要加倍地重视它,因为这是出题者白送我们的礼物,抓不住才是没出息呢?只有我们尽全力了,它才是真正的容易,你不全身心地投入,实际上就是降低了自己的水平,减弱了自己的实力,那些所谓的易题自然要升级。而对于所谓的难题,也不要有畏难心理,更不能在久解不出的情况下产生烦躁的情绪,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去攻克它,要抓住它的特点与突破口来调用头脑中的所有相关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它。在保证其他题正确的前提下,(做题时进已全部肯定正确或者抽时间检查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坚持到底,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不管多么难的题,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发现它的特点,从而找到适用于它的方法,而找到“突破口”,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每道题都是有突破口的。
六、正确对待考场中的意外
在升学考试中极少有人能够每场考试都非常顺利,总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看错时间而未答完试卷,本来会的题结果答错,或者某些难题没有解答出来或者题太难等等。这往往会对我们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甚至产生放弃继续考试的念头,这对我们下面的考试是极为不利的。过去了就让他过去,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和的心、一颗“拼搏”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下面的考试之中,争取把丢失的分数从后面的考试中“夺”回来。怎能让自己十余年的心血白费呢?道理很简单,可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并不多,这只能看我们自己的悟性与自我调控的能力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进考场之前忽然发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了,什么都回忆不起来了。此时千万不要发慌,更不要再想有关考试的事情。一定要沉着冷静,先让心情平静下来,放松下来,如果能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的话是应该能够完全恢复过来的。或者进入考试之后也会自动恢复过来(前提是心态一定要平和,心情一定要放松)。请参阅心理辅导部分的相关内容。
七、考场心理。在一场考试中,考生最基本的心理有两处,一种是紧张,一种是轻松。在我的考试经验中,大考中紧张是难免的,而适当的紧张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激发出我们的潜能,但过度地紧张却会导致我们不断地出现失误,甚至是重大的失误(如果是这样,就会引起一系列地恶循环,那将不可收拾)而过分地自信会变为自负,过度地轻松不仅容易引发粗心,还会在遇到“挫折”时心理落差增大,甚至使自己无法应对。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对其他考生,尤其是其他学校的考生不了解的情况下而盲目自信,无异于“夜郎自大”。所以,我们应以一颗平和而适度紧张的心去面对考试,以一种“拼搏”的精神进行考试。这样才有益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没有获得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没有成为现实的失败也不是你的失败。现在(考试时)我们只需认真、努力!
以上仅是我一家经验之谈,也许有些地方对于某些同学不太适合。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增强自己的考试素质与自信心,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上一篇文章:名师解析:影响中考成绩的四大品质
·下一篇文章:高考吊瓶班:女躲经期吃避孕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gaokaolu/12382157413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