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国内教育新闻动态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


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康乾街道的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即将毕业的学子在校园内合影留念。   新华社发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奋进的10年、跨越的10年、开拓的10年,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过去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

  规模扩大  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的规模大起来了。”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有更多的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上,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在提高。10年间,教育部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了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

  “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吴岩说,“我们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

  10年间,中国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1万余门,聘请17.4万名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而已成功举办了7届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更是累计吸引了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

  夯实基础  创新融合

  在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吴岩概括为提升国家“元实力”“硬实力”和 “锐实力”。

  “基础学科是科学的源头。教育部从2009年起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将它称作‘1.0版’;2018年,我们再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吴岩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崭露头角,“《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在今年审议通过,从规模、结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意在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这都将提升我国的‘元实力’。”

  同时,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提升国家“硬实力”。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过去,卓越工程师的缺乏制约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增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0年间,教育部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议题,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一个教学点41年的坚守

下一篇让音乐飞出大山——85后支教老师的“零起点管乐团”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