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看科技小院年轻人怎样种出新天地


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白寨科技小院,是中国农大在曲周设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这里,两棵茂盛的梧桐树洒下绿荫,诉说着一段往事……

  很多年前,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一个现象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后,很难再增产。可一墙之隔的实验站试验田里,亩产最高已达1600斤。老师们决定: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到农民身边去!

  2009年,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带着学生,在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住了下来;入住当天,李晓林种下两棵梧桐树。如今,梧桐树已有十数米高。李晓林感慨:“15年了,梧桐树见证着小院的变化和学生们的成长。”

  近年来,随着白寨乡周边养殖户的增加,小院的重心转向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而这当中,蛋鸡粪污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来到白寨乡最大的粪污处理企业——沃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没进门,一股刺鼻的氨味便冲进鼻腔。曾驻扎在沃启科技小院的资源与环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高玄说,这样的味道他闻了将近两年。

  刚来企业没多久,朱高玄就发现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槽式发酵升温困难,发酵效率低。

  如何找到不发酵的原因?最严谨且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入槽取样。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朱高玄说,“整个发酵车间长130米,宽30米,堆上鸡粪发酵物料后,高度近2米。但是为了确定腐熟状态,我必须进入发酵槽里。”朱高玄只能憋一口气,铲一铲子;再憋一口气,铲一铲子,来回五六趟,才能取到所需样品。

  通过检测,朱高玄找到了不升温的原因:物料碳氮比低、含水率低、孔隙度低。于是,他立马设计解决方案,添加高碳物料与一定比例的新鲜鸡粪,同时提高翻抛频率。

  看着发酵槽里的温度慢慢升上来,朱高玄终于松了一口气……正是这次经历,让公司负责人对他刮目相看,两人后来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

  “我们小院有个规矩,不能和村民说‘我不会’,最后总要拿出一招来。学生一时想不到解决办法,可以回复‘我给你想办法’,再回来上网查资料或者找老师。”李晓林说,“在学中干、干中学,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懂得了老一辈专家把时光奉献给这里的原因”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里,大滨菊开得正盛……

  实验站内的一座墓碑前,常有人驻足悼念。墓碑上刻着一个名字——辛德惠。

  从1973年一头扎进曲周农村参与改土治碱,到上世纪90年代脚步遍布整个黄淮海平原,辛德惠院士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曲周,奉献给了农业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精神,让老先生们能够如此无私奉献!”曲周实验站科研助理叶松林是2018级硕士研究生,也是王庄村科技小院的“毕业生”。

  叶松林对几年前刚来到王庄时的经历记忆犹新……

  “刚到王庄时,就遇到一个老农民,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大手,拿着锄头刨地。他家只有一亩多地,用不上机械化设备,于是就一粒一粒地播种。看着看着,我突然有一种很心疼的感觉……”叶松林说,“我本科是学机械的,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想办法让农民不再这么辛苦!”

  在小院的第一年,玉米播种期,叶松林信心满满地给村里引进了一台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

  但现实给了叶松林当头一棒!他设计好的机械功能,到了真正播种的时候,直接“抛锚”了……

  晚上,叶松林回到小院,围着院子一圈一圈地转,怎么也睡不着;他钻到播种机下面,趴在地上,浑身都是泥,想找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虽然播种成功了,但是出苗效果还是没达到预期。”叶松林说,那一次,他明白了实验和农业生产实际的区别。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浙江南浔以“最美家风+”引领精神富有

下一篇防治碘缺乏病日|我们现在还需要补碘吗?了解这6“碘”知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