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19、管宁——割席分坐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为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差异而决裂。

20、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终于找到时机,灭了吴国。

21、孔子——学而不倦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2、孙敬——悬梁苦读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汉朝人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晚上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敬仍舍不得时间睡,怕因睡觉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 后人用“悬梁苦读”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23、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4、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25、李晟练箭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26、常林——带经耕锄

汉朝末年的常林,品性好学,喜欢读书,每天到田里进行劳作时还带着书籍,只要中间有休息的时间,他便学习诵读,最后终学有所成。后来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精神。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下一篇文章: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wenhua/1731214749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