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垄断大学生源 寒门子弟比例下降

超级中学垄断大学生源 寒门子弟比例下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作者:佚名

  “干部子女生源比例增加”的情况为何会出现

  何谓干部?研究报告的作者称,在研究中,“把有职务和身份的人都编成了干部”,不能简单认为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增长就表明了行政权力干扰了高考招生。

  对于很多媒体报道时指出的“干部子女所占比例增加”的观点,梁晨称,“从研究数据上看这确实是存在的。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研究文章,其实我们已经说明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在统计数据做编码时,把有职务和身份的人都编成了干部,比如你是一名记者,是报道组的组长,我们在做研究时就把你当成了干部,这就造成了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大量上升。”

  梁晨进一步解释称,从干部内部构成情况来看,其实大量的干部是企业干部。他说,改革开放后企业干部子女所占比例是直线上升的,党政干部子女所占比例急剧下降,“这与经济改革后的调整有关”。

  报告是这样分析的:改革开放后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增长,很可能是各类企业大量增加的结果。作者对苏大学生父亲干部职业的统计分析发现,恢复高考后,苏大增加的主要是各类企业干部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并非党政干部的子女。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文革”开始,党政干部子女所占比例持续降低,企业干部子女所占比例却持续增长,到2002年以后已经超过半数。梁晨说,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上升,可能更多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能简单认为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增长就表明了行政权力干扰了高考招生。

  梁晨认为,总体上看,50年来工农子女始终保持了相当比重,即便是改革开放后也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他说:“我们认为生源构成是相对稳定的,变化没有那么严重”。

  作者研究数据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大和苏大两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城镇,之后乡村学生所占比重开始增加。以北京大学为例,1952年至1955年间,北大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从2.4%增长到6.5%,到198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2.5%,1985年更是一度达到19.4%,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比例保持在12%~15%左右,来自乡镇的学生比例超过7%。两者相加,城市之外的学生比例持续保持在20%上下。

  梁晨介绍,虽然农民子女的比例在北大确实是减少了,但工人子女的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后是稳定中有所增长的,这一点北大可能不那么明显,但苏大相当明显。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后,各类企业大量增加,很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成为没有城市户口的打工者,“统计中部分工人子女可能是以前的农民子女”。

  所以,他认为,农民子女所占比例下降和工人子女所占比例持续增长是同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该项研究中的数据也显示:学生的父亲是工农的总体比例,北大自1981年以来一直维持在30%~40%,苏大2002年甚至达到55%,报告据此认为,工农子弟在北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苏大则已成为多数群体。

  报告认为,中国高考制度本身是有利于工农子弟的,相较于国外,中国教育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

  进入美国精英大学的社会下层子女越来越少。数据显示,在全美最优秀的30所大学中的大多数学校、来自全美家庭收入后50%家庭的学生比例,从1983年的20%~30%下降到2003年的10%~15%,短短20年减少了一半。2004年,164所精英大学中家庭收入处于全美后25%的学生只占到3%,家庭收入处于全美前25%的学生占到74%。

  《无声的革命》引用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者李春玲2003年所做的一项同类研究指出,中国的精英高等教育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只是延续和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

  对此,梁晨称,“引用不等于同意,我们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在梁晨看来,与科举制度时期、民国时期大学相比较,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多样化生源,这是一个好现象,“西方国家在生源构成上做的可能还不如我们好,并且事实上进入美国精英大学的社会下层子女是越来越少的”。

  该报告介绍称,美国最精英的私立大学直到1969年才开始接受女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长期以来多有限制,多数精英大学低收入家庭子女处于边缘,近20年的情况更是如此。

  报告援引了来自美国的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在全美最优秀的30所大学中的大多数学校,来自全美家庭收入后50%家庭的学生比例,从1983年的20%~30%下降到2003年的10%~15%,短短20年减少了一半。2004年,164所精英大学中家庭收入处于全美后25%的学生只占到3%,家庭收入处于全美前25%的学生占到74%。哈佛大学2004年超过70%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属于全美前25%的家庭,而来自家庭收入属于后25%的家庭的学生仅占6.8%。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多种资料,发现对生源研究的理论依据源于以下共识,如父母职业对子女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有决定性影响,家庭社会经济状态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巨大等。

  但报告称,北大和苏大的数据表明,中国父母的职业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与国外相比要弱,虽然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子女的总数占学生全体的多数或接近半数,但并没有像国外大学那样占据绝大多数。“相较于国外,中国教育系统更有效地削弱了父母职业对子女的影响,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

  报告认为,中国的教育革命,不仅在于中学教育保持了生源的多样性,更重要的在于形成了一套教学制度与方法,使得一部分家庭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工农子女能够和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一样,赢得高考,进入精英大学。

  报告把原因归结为国内中学广泛的住校制度与强化训练两方面。报告称,学校内浓厚的学习气氛有效地加强了学校教育的影响,而削弱了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成功的影响。强化训练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城乡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因出生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命运差别,使得中国大学的生源多样性得以产生和延续。

  梁晨认为:“我们认为高考制度本身是有利于工农子弟的”。他说,传统高考内容与形式有利于文化资本相对缺乏的社会大众,工农子弟可以通过勤学苦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考分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部分保护了社会中下层子弟。

  报告中也提到:“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都出身于工农家庭,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贫弱而被埋没,反而被教育机制所激发,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革命对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普遍的社会观感形成了反差。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也曾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的主要结论如“高考制度本身有利于工农子弟”、“中国教育系统相较于国外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等,在同类研究中也显得颇为另类,许多同类实证研究都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究竟能否得到保障?寒门子弟是否真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了?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索。

|<< << < 1 2 3 4 5 6 7 > >> >>|


·上一篇文章:“跪求学生学习”背后的教育困境
·下一篇文章:研究称内地各级学校中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sikao/124161436568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