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学习环境

家庭中的学习环境


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文章作者:佚名

二、为儿童提供学习机会与指导

许多家长千方百计改善孩子的物质环境,却不知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绚丽多彩的“童话”期。因此,运用童话这一艺术形式,是幼儿早期教育一种最行之有效的家教方式。童话是通过幻想创造的情境和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生活,在娱乐中给儿童以启发和教育。同时,童话适应儿童的智力和心理特点,具有浅显通俗、亲切风趣的特点。可以这样说,任何孩子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童话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阶段。那么,家庭如何营造“童话气氛”,让孩子尽情地遨游美丽的“童话世界”,是做父母的必须考虑的问题。

1. 精心装扮居室,力求体现童话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年轻的父母大都为自己的孩子开辟了小房间,即便居室面积有限,也为孩子划出了一角。在这片属于孩子的领地里,父母应精心布置它,如墙壁上可张挂些动物图片及幼儿活动图片、多种动植物工艺品,家具样式应选择小巧、别致、活泼、亲切的,颜色宜丰富多彩,忌用单调压抑色彩,要根据孩子心理特点,体现大自然欢畅、明丽的风格。孩子的床单、被面、枕头、窗帘、衣裤、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话图案。

2. 有目的、有选择地购买童话玩具

一些家长在给孩子吃的方面很舍得花钱,对购置有教益的玩具不屑一顾;另一些家长一味追求高档玩具,简单地认为价格越高越能启发孩子的智力。殊不知,有时简单的玩具更能唤起孩子的想象力,活跃孩子的思维。当然,购买玩具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父母最好边让孩子玩边诱导,启发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

3. 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

一般说,幼儿从3岁起语言能力由简单的词汇向句子表述发展,句子结构由短到长,语意表达也由简单到复杂。这段时期,语言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多讲童话语言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最佳方法。对一些童话词汇,如“月亮妈妈”、“星星宝宝”、“大风伯伯”、“太阳公公”……婴幼儿容易记,容易念,因为它形象生动,极富趣味性。看到一种景物,家长应多用童话语言表述,然后让孩子跟着复述。如看到牛、羊、鸡、鸭、狗之类动物,就不断地鼓励孩子描述它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并推测它家住在哪儿,去干什么等等。长时期下来,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用童话书籍、童话磁带、动画片启迪孩子

孩子眼里的一切景、情、事、物均是童话,他们用童话眼光和思维解释他们眼里的世界。父母应有步骤地购买童话书籍,并在一旁作必要的讲解指导,让孩子头脑里不断积累童话故事。多听童话磁带,既能培养孩子的听力水平,又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在耳畔是美妙动听的语言,脑海里展开无尽美丽的想象。动画片内容精彩,更直观,更形象,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家长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听轻音乐,用优美的旋律来培养幼儿一种和谐愉快的情感。

另外,家长还要经常带孩子去郊野,去农村,观察各种家禽动物,观赏迷人的自然风光;经常讲一些童话故事,做一些童话游戏,逐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培养良好的意志和道德。实践证明,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均超越极少接触“童话氛围”的同龄孩子。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们想方设法为孩子成长创造契机,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让孩子把童话当做认识世界的工具,走向生活的阶梯,一步步长大成人(陕西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幼儿园和家庭向孩子传授知识的途径是不同的。幼儿园教育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通过系统连贯的课堂教学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 行的。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长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手把手地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模式和途径,其中大量的教学是在无意中进行的。根据这个特点,家长只要能抓住日常生活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的各种时机进行知识的传授,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1.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传授知识

(1)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对3~6岁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权利,是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吃、喝、拉、撒、睡外的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孩子的童年和欢乐。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就是教科书,就是孩子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孩子多游戏 就能多获得知识、经验,多动脑筋,这样他们就变得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创造才能。既然游戏对孩子这么重要,家长就要保障孩子的游戏权利,尊重孩子爱游戏的天性,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让他们在游戏的天地里,尽情地玩,尽情地学,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又是学习,而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则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孩子最有兴趣,主动积极 性最高,也最有效果。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不仅让他们愿学、爱学,更要让他们乐学。让孩子通过快乐的方式学习,又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才能获得知识和才能。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恨不得孩子立刻成名成家,于是规定孩子每天要读多少页书,认多少字,写多少篇字,数多少数,做多少道题,背多少首诗,让孩子整天同那些抽象的数字、枯燥的文字符号为伍做伴,逼迫、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一旦完不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轻者打骂,重者不准吃饭、睡觉,使孩子苦恼、焦急、惧怕、性格倔犟、好斗、孤僻,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健康,也浇灭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欲望。

(2)观察活动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求知的前提和智力发展的源泉。由于儿童缺乏知识与经验,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间接地认识事物,而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直接感知(主要是视觉感知)认识事物的,可以说,儿童观察能力愈强,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知识的积累与智力的发展也就越快,他们越来越聪明。由此可见,观察在传授知识和孩子学习中的重要。

A.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儿童受年龄、生活范围和知识水平的局限,观察兴趣需要培养。家长如果要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一定要从培养观察兴趣入手。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入门的向导,是他们观察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观察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否则,再强迫也不行。儿童有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周围世界有探究的强烈愿望,什么都想知道。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兴趣的开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几乎有一万个“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非常可喜和难得的智慧火花和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指导,帮助他们去寻找答案,从而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有关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和数的一些问题,如: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它会变吗?院子里的树,什么树叶先长,什么树叶后落?青蛙怎样钻到地下过冬的?引起他们观察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积极思考,达到获得知识、增长经验的目的。当孩子对观察周围世界表现出兴趣后,家长要着手培养其观察的习惯。这是启蒙教育的关键,学习知识的基础。许多儿童之所以后来成为杰出人物,靠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观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使他后来登上了科学的殿堂,成为闻名四海的昆虫学家。

B.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① 顺序观察法。这种方法是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观察猫,先看头的形状与器官,再看猫的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猫的习性,使孩子获得对猫的整体认识。

② 典型特征观察法。引导孩子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观察蝴蝶,先看它的典型特征———翅膀的颜色,再看它的头、触须、胸、腹和足,形成对蝴蝶全貌的认识。

③ 分解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④ 比较观察法。让孩子同时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或事物,并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培养孩子善于抓住物体的细小差别的观察能力。有比较才能鉴别,如比较鸡和鸭、马和驴、苹果和梨子等。这种方法还有利于让孩子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如让孩子观察蝌蚪变青蛙的发展变化过程。

(3)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是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让儿童通过多次动手练习,实地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法。或者说,它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反复完成一定动作或 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把操作活动理解为“做”,让孩子在“做”中学。

操作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手脑并用的人才。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生活和一切其他工作都需要巧手。3~6岁的儿童喜欢用手去征服环境,使用工具,摆弄玩具,尝试着自己去实地操作。而这一切与他们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慧才能有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为什么?这是因为,大脑是整个身体的“总司令部”,管理着人体各个部门。大脑有5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人体躯干,却有20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手。指尖上布满着神经,随时随地将外界的刺激、信息 送给大脑,大脑再对这些刺激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发出指示调整手的动作,使动作更加完善,所谓“心灵手巧”。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训练和发展手的动作又 会加速大脑的发育成熟,所谓“手巧心灵”。这说明,手指与大脑关系密切。所以,让孩子参与操作活动,加强手指活动,训练手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是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聪明成才的源泉。

家长可通过以下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一些知识与技能:

A. 捡东西,捏东西,钉东西,撕废纸,把东西放在小瓶子里,穿珠子,玩沙子等。这是训练手指功能的活动。

B. 泥塑、画图、上色、剪图、拼贴和剪纸,这些手工劳动,需要孩子脑、眼和手的协同配合,是发展和锻炼手的动作的好办法。

C. 手工制作一些玩具。用现代技术操作的高档玩具,孩子参与的活动少,而且操作简单,不利于手的动作发展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智力发展和技能的形成。那么怎样做才 好呢?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些游戏材料,如纸筒、纸盒、小瓶子、小棍子等,引导孩子手工制作玩具,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制作,而且要他们想玩什么就做什么玩具。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艰苦节约的习惯,使他们尝到创造的快乐,激发其更加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兴趣。

D. 让孩子早些使用筷子吃饭。人用筷子夹食物的时候,要牵扯到肩部、胳膊、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而且手的动作对大脑是一种有益的刺激,因此让孩子尽早地、长期地用筷子吃饭,可以促使他们的眼睛、手、嘴和脑的有机配合。

E. 教孩子打算盘。手是智慧的前哨,智慧在手指尖上,所以家长可以从小让孩子拨动算盘珠子玩耍、数数,到四五岁的时候再教孩子简单珠算。由于打算盘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现在美国的家长提倡打算盘,而日本的家长也纷纷地让孩子学算盘,用筷子吃饭。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凡孩子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干,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源泉,家长要千方百计地通过游戏、观察和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知识,这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 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一起活动

(1)注意保护孩子的感觉器官

(2)注意对孩子进行感觉器官的训练

① 视觉的训练。视觉训练的措施有:a. 鉴于人的知识信息80%~90%来自视觉,家长首先要从安全、卫生、光线、视力活动的紧张度等方面保护孩子的视力。b. 创造鲜艳明亮优美的家庭环境。房屋的布置,家具和物品的摆设,玩具图书的放置,要井然有序,带点艺术性,以吸引孩子观看。c. 利用自然的景象、景物训练视力。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看天空、彩云、日出日落、原野田地、树木花草、山水河塘,及各种建筑物、街道、商店、车辆行人等。d. 让孩子观看各种图画、各色小球、积木玩具、物品、服装等,以便辨别衣服的样式、颜色,各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长短。

② 听觉的训练。训练听觉的措施有:a. 保护听力。3~6岁儿童生理特点之一是外耳道短而窄,易发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耳朵的卫生与安全。b. 可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诗歌朗诵,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进行听力训练的各种游戏。大自然的声响,口头语言,尤其是母亲的话语,是对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听力训练的最好渠道。c. 安静、和谐和有序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听觉的发展,而噪音或无声的气氛不仅不利于听力的锻炼,还会损害孩子的听力。d. 要让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感知活动,去认识事物的特性。比如,用眼去认识和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用耳朵去倾听和辨别各种声音,用鼻子去闻和辨别各种气味,用舌头去尝和辨别各种味道,用手触摸和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与冷热等等,从而使孩子获得直接经验、感性知识以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这里必须强调,家长应该让孩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去感知同一事物或现象,把他们的眼、耳、鼻、舌、手、口和皮肤等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通过看、听、闻、尝、摸、做等手段,认知活动才能行之有效且认识牢固,便于记忆。比如,让孩子认识梨子不妨拿出一个梨子,让孩子看、摸、尝,而不是只让看或只让摸。各种感官都参与感知,才能较深入地牢固地认识梨的外部特征及用途。家长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当提倡儿童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舌尝,用鼻闻,用手摸和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掌握知识和技能。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如何营造良好家庭学习环境
·下一篇文章:开学第一课——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jia/1412282228418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