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启用新视觉识别系统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启用新视觉识别系统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我们可以看到,其所说的那种笔触,在上述《星夜》一画中我们已经可以充分感知,它象是一种不甘于沉沦的对抗,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更是梵高内心的激情及挣扎的真实写照。

  但这种风格只是在梵高后期作品中才大量呈现,在早期,在他拥抱色彩之前,并不是这种风格:

(1885,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带着其故乡荷兰北方的阴暗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笔触还略带笨拙,但却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看到后期一些风格的影子。梵高受到米勒的影响,歌颂底层劳动人民,画中的人物,似乎显得肮脏,但他们在吃土豆的时候,表情是如此的庄重虔诚,让人看到米勒的《晚钟》的影子,也是对当时热衷于画“迷人乡村风景画”的画坛的一种对抗。

  梵高绘画前,曾做过传教士,他对“拯救灵魂”的工作非常入迷,经常与那些贫苦大众在一起,甚至因为同情矿工,出于人道关怀,与矿工一道下井工作,还曾收留过一个一贫如洗的妓女,由于工作过于“狂热”,当地教会辞退了他。

  梵高从未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因为这使到他的画作在当时并不受人欣赏,但对我们后人来说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只随着体内流动的热情来绘画,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艺术之门。

  但其实,梵高自己也是一贫如洗,一生都依靠他的弟弟提奥的资助。他的书信大部分都是与提奥之间的通信,他的弟弟日子过得挺滋润,在巴黎做着画商的生意,梵高在绘画后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弟弟,但都无人问津。梵高虽然患有精神病,但在与他弟弟的通信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其实是一个思维严密、思想清晰的人,在被教会辞提后,他阅读了大量的雨果、狄更斯等著作,并对当时的各种文学作品在信中发表了相当有深度的评论。但文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思想,于是他拿起了画笔,那一刻,他已经将近三十岁了。

播种者

  在《播种者》一画作,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模仿米勒的同名作,但梵高与米勒的作品完全不同,图中的播种者,象是走在一条星光大道上,地面波光粼粼,象是耶稣走在水上的样子,呈现天堂般的美好。

  梵高后来去巴黎找他的弟弟,在法国,他经历了一段“学生”经历,因为他认识了印象主义的画派,于是他开始认认真真地画一些当时主流的印象画派风格的绘画。这段经历对梵高是重要的,色彩这个精灵开始在他体内发酵。在当地,他还认识了另一个边缘画家高更。高更曾经当过股票经纪人,后来炒股失败,于是便来个优雅的转身开始绘画创作。高更后来更是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渡过了余生。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来到了法国南部阿尔。梵高与当地的向日葵一样,终于迎来了阳光。

(向日葵)

  向日葵象是一个药引,引出了梵高体内那骚动不安的能量。在这里,他绘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作品,那些起伏的山石,翻滚的麦浪,扭卷的云团,画中,无论是静物还是风景画,其颜色及笔触都如火焰般跳动。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盗毕加索名画嫌犯被控三项罪 保释金500万
·下一篇文章:第32届俄罗斯国际古董展在莫斯科开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gjnews/117141513351DBIFB936H3GD5JGJ08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