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教育 > 中华文脉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孙玉清虽然只度过短暂的28个春秋,但他留给人们的却是无尽的追思与怀念。透过这张字条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红军抗日的决心,感受到军民鱼水情,更激发了我们去了解孙玉清的生平和他在河西征战的艰苦岁月,及被俘后在狱中与马家军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情况。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字条背后藏着的感人故事和革命精神。

  丛德滋的毛毯

  “纵然是花儿不在枝头开,你仍将切切秋意结硕果”,这是一位年轻战士在狱中题写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为了给劳苦大众求解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同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就是丛德滋。除了狱中题写的这首诗,他留给我们的还有一条破旧的毛毯。

  丛德滋,191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在凤城第二师范和东北大学求学时期,就与共产党人有了来往,并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开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领导机关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他主编的《西北向导》《西北民报》等报刊积极宣传抗日和党的政策。1934年,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丛德滋开始在一些进步报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和内战的行径,不久被国民党以“共产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羁押于武汉行营后经张学良将军营救出狱。西安事变时,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羁押,随之东北军解体,《解放日报》也被查封。目睹蒋介石背信弃义的行径,丛德滋陷入忧国忧民的焦虑。他在一张照片上题词云:“……五年以来,栖遑于车辙马迹之间,国事日非,外侮日亟,极目前途,曷胜枨触,对兹须眉,诚堪愧汉矣!”同时,丛德滋从西安事变中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和坚决抗日的决心。七七事变后,他开始另寻革命的道路并离开西安游历各地,了解社会现状,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从内心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1937年9月,丛德滋来到了八路军总部,与邓小平同志一起共事,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文职干部。任职期间不一样的军队气息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

  1937年11月,经林伯渠介绍,丛德滋到兰州工作。初到兰州,他以爱国人士的公开身份积极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2月,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共同领导下,在谢觉哉、伍修权的具体指导下,他与毕业于东北大学的同乡于谦等同志在南府街76号创办了《民众通讯社》和《战号》旬刊,任社长和总编辑,同时为掩护党的同志和进步文化工作者、转送红西路军失散人员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经谢觉哉、伍修权介绍,丛德滋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丛德滋利用他的人际关系,担任了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曾扩情的秘书,并利用工作之便介绍了许多共产党的情报人员打入国民党内部,其中包括他的弟弟丛润滋。

  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兰州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丛德滋的活动也被军统特务察觉,使他面临极大危险。伍修权当即指示其速带家眷离开兰州,但他在没有接到中央通知的情况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党的利益为重,仍然毅然留在兰州坚持斗争,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投入沙沟监狱。

  在狱中,军统特务孙步墀等不仅对他威逼利诱还施以各种酷刑,丛德滋都没有屈服,他还团结王洛宾等狱友,通过各种方式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丛德滋入狱以后,党组织多方营救未能成功。1942年4月19日,丛德滋在狱中遇难,年仅32岁。

  在狱中,丛德滋没有什么财产,一条毛毯就是他的全部家当。牺牲后,国民党特务就用这条毛毯将他的遗体裹住扔在了黄河边上。他的女儿丛丹在《我的父亲丛德滋》一书中告诉我们,当年母亲领着只有7岁的她来到黄河边找到了父亲的遗体,将他带回进行了安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给予丛德滋很高的评价,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了编号为0000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给丛德滋的妻子王竹青。他的遗骨也迁葬在兰州华林山烈士公墓,供人们缅怀。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下一篇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